常州网站建设公司(人均00后)

当一群优秀的“00后”编程少年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最近,字节跳动Byte Camp冬令营落下帷幕。这项活动主要面向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ICPC”)选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ICPC国际顶级训练营。来自全球不同院校的50支队伍、共150名年轻选手入选本次冬令营,在字节跳动完成了为期7天的训练赛程。这些选手大多出生于2000年后,平均年龄约20岁,最小只有15岁。和“80后”、“90后”相比,这些“00后”选手接触编程的年纪更小,很早就找到了热爱的方向。不少人在国内外编程竞赛中得过金牌,甚至入选了国家集训队,正在准备ICPC全球总决赛。Byte Camp提供的线下集训成为这些编程少年相互激发的契机,很多营员从第一期就开始参与,彼此熟识。有人经历了从队员到领队的身份转换,开始在团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人完成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开始面对更复杂的人生选择。一支队伍要像一个人朱震霆 来自“三个顶俩”队,出生于200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5月5日下午,Byte Camp决赛现场,来自传统强队“三个顶俩”的朱震霆经历了惊险的5小时。决赛赛制和ICPC全球总决赛一样,选手3人组成一队,共用一台电脑,在5个小时内解答12道编程题目,在最短时间内解出最多题目的队伍获胜。前3个小时结束,朱震霆看了一下所有队伍的解题进度,“三个顶俩”只排在第7位。有几道题卡在了一半,没有立刻解出来。随后,所有队伍的解题进度被短暂掩藏,比赛进入到“封榜”阶段。这1小时的时间里,朱震霆和队友相互配合,解出了3道题,排名迅速发生变化。当“封榜”阶段结束,“三个顶俩”解题数已经来到第一,与北大“逆十字”并列。回忆起比赛落后时的心情,朱震霆表示很淡定,清楚自己有能力解出那些题目。今年是他第三次参加Byte Camp冬令营,相比以前,他成熟了很多。2019年,朱震霆还在读高三,从安徽来到北京,参加第一期Byte Camp冬令营。当时他已经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和队友王修涵都是国家集训队成员,实力强劲,可以独当一面。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Byte Camp冬令营的题目质量很高,由国内外顶尖水平的教练共同出题,很接近总决赛水平,可以很好地提升思维和实战能力。Byte Camp冬令营结束后,朱震霆回到安徽师大附中。那年夏天,他收到了清华大学在那年发出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成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大一新生。这个实验班也叫“姚班”,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办,是清华大学尖端人才的聚集地。2020年4月,朱震霆参加了第二届Byte Camp冬令营,他所在的“三个顶俩”队在国内队伍中排在第二。当时,他们已经入选了ICPC全球总决赛。清华队伍还从未赢过ICPC世界冠军,距离上次中国队伍在这项赛事中夺得第一,也已经过去了十年。朱震霆和队友希望能有所突破,拿下金牌。只不过,因为疫情原因,那次总决赛被无限期推迟。外在环境的变化,打乱了他们的训练计划,新兴强队也在崛起。同时,朱震霆感觉到竞技状态在下降,和队友缺少磨合,他开玩笑称队伍进入了“老龄化”状态。朱震霆(左二)和队友接受采访今年的Byte Camp冬令营给了他们恢复状态的绝佳机会。相比于高三时的独当一面,现在他们更重视团队配合。每个人都可能有不熟悉的知识点,关键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将题目分配到更适合的人手中。本次冬令营初期,朱震霆和队友还是有些慢热。从第三天开始,他们的手感逐渐恢复,彼此之前默契更多,最终后来居上,基本保持在前三名的位置。在最终的排位榜单中,“三个顶俩”凭借5天训练赛综合成绩,和“逆十字”等队伍一起获得了金牌。从学弟到领队邓明扬 来自“有一说一确实”队,出生于2002年12月,就读于人大附中,已被MIT录取在这次Byte Camp冬令营中,“邓老师”是个经常被提起的称呼。他名叫邓明扬,是人大附中高三学生。他的妈妈在年轻时曾是ACM选手,他则从初中时开始喜欢编程。在著名竞赛评测网站CodeForces全球榜单中,邓明扬排名第十。他所在的“有一说一确实”是这次冬令营的4个中学生队伍之一,平均年龄不到18岁。和“少年天才”的标签不同的是,邓明扬外表沉稳,爱好广泛,喜欢研究小游戏,和队友一起打桥牌,或是独自“躺在操场上看云”。此外,他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爱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特别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对他而言,这个寓言般的故事更像是一段追求自我成熟的成长历程,让他感同身受。从小到大,邓明扬习惯了和高年级的学长打比赛。2020年4月,他第一次参加Byte Camp冬令营,开始作为学长,带着学弟一起参赛,帮他们搜集题目练习资源。“我花挺久时间才接受‘自己是学长’的这个事实,因为之前很早就打竞赛,一直是被学长带,后面他们都退役了,轮到我带后面的小朋友。” 邓明扬说。邓明扬(左二)和两位学弟今年5月,他再次和两名学弟组队,参加Byte Camp冬令营,他们的目标对手是北大“逆十字”队和清华“三个顶俩”队。相比于大学生队伍,他所在的“有一说一确实”比赛经验相对较少,偶尔遇到不熟悉的题型和知识点,会出现卡题现象。“我主要是负责维持这个队伍的下限,保证队伍不会表现得很糟糕。学弟比我更小一点,有时候发挥不是很稳定,或是在一些特别复杂的题目上投入过多时间。”邓明扬说。他记得,比赛中有一道ACM特色的计算几何题,涉及很多数学知识,一位队友尝试去攻克它,导致整体解题进度停滞。这时候,邓明扬就会成为救火的那一个,及时将队友从难题的泥潭中拉出来。经过5天的比赛,邓明扬所在队伍综合排名第二,获得金牌。邓明扬表示,中学生和大学生打比赛各有优势,主要是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这次Byte Camp冬令营给了他和队友一个增长经验的契机,“在国内,很少有比赛允许中学生参与,字节跳动Byte Camp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很难得。”邓明扬说。和高手过招王之坤 来自“渡渡鸟幼儿园”队,出生于2002年,初三时入选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王之坤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今年大二。对于他来说,参加编程竞赛是一个不断认识并完善自我的过程。初三时,他进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在高一暑假打败了集训队里的大学生选手,多次拿到省级联赛第一名。2020年4月,王之坤第一次参加Byte Camp冬令营。他和队友取了一个有趣的队名,叫“渡渡鸟幼儿园”。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行的古老鸟类。之所以叫幼儿园,是因为他和队友都有少年班经历,从高二直接升入大学,年纪偏小。王之坤意识到,自己还不是水平最高的那一类人,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将自己放进一个更大的参照系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在那次冬令营里,王之坤与国内外最优秀的编程队伍交手,最终“渡渡鸟幼儿园”队伍获得了银牌。同时,他有机会和邓明扬这样的天才选手同台竞技。“可能还需要再花6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某些年轻选手早就达到过的水平。”王之坤说。王之坤(左二)与队友2020年Byte Camp冬令营结束后,王之坤继续提升自己。在10月份举办的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CCSP)中,王之坤在5小时的比赛里,从全国101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在最后10分钟绝杀了全场领先的对手,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这次,王之坤和队友再次来到字节跳动Byte Camp冬令营现场。他很珍惜这种线下的实战机会,平时只能在机房里训练,疫情发生之后,线下集中训练的场合更少了。和高水平选手一起打训练赛,就像是鸟群在一起练习飞翔,提升很快。最终,在这次冬令营排名中,王之坤所在的“渡渡鸟幼儿园”再次获得银牌。他和队友希望能减少犯错的频次,提升攻克难题的能力。现在,他们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明年的ICPC全球总决赛。“也许到最后,我还是没能像我希望的那样强大,可能有一天差不多了,就不打了。但我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我还能再提升一些。”王之坤说。Byte Camp中国队伍合影最新预告:Byte Camp 夏令营,即将开始报名。近期,Byte Camp将面向全球招募120名高校学生,参加在8月1日-6日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将围绕12个技术方向展开,包括推荐/广告/搜索、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高性能计算、网络技术、音视频、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工程、安全、存储等12个技术方向展开学习研究等。入营同学有机会和全球学术界领军人物及字节跳动技术专家深度接触,并与全球各高校实验室同学共同交流。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175ku.com/3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