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挠脚心网站(全片政治不正确)

59岁的警察布雷特和他的搭档抓获了持枪毒贩,缴获了赃款和毒品,然后被停职六周,不带薪。因为抓捕过程不够礼貌,踩住了嫌犯的脑袋。最讽刺的是让布雷特交出警徽的长官中尉,正是他以前的搭档。中尉一语道破真相,布雷特从27岁以后没升过职,只能在大冬天和比自己小20岁的搭档执行任务的原因就是: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而不是政治正确的事情。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政治笑话,滔滔不绝的罪犯,突如其来的爆头,[逃出水泥地]是一部荒诞犯罪话痨片,特别像冷处理过的昆汀电影。维基百科上将它分类为“新黑色犯罪惊悚片”,由S·克雷格·扎勒([战斧骨])自编自导,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主演,IMDb7.2,烂番茄73%鲜。159分钟的片长,荒诞的犯罪故事,颇具设计感的叙事结构,使本片如同一部现代派小说。01虽然没明写,但[逃出水泥地]的喜剧属性还是很明显的。而且喜剧得很有风格——好像它不是在讲故事,反是在证明,就算是故事主角,也有着平庸琐碎的生活。比如刚出狱的黑人小哥,抓到正在嫖他妈的嫖客,拿着棒球棒恐吓一番后,让他走的时候把垃圾扔到楼下;有被卖淫女的罪犯儿子抓了个现行,匆忙离开时怎么也打不开门的嫖客;再比如两个正拿着枪执勤的警察,因为一杯咖啡撒谎,吵架,扯皮。[逃出水泥地]不厌其烦地展示着琐碎与平庸,完全脱离了犯罪惊悚片的套路,似乎插科打诨才是它的本体。片中的人物不是罪犯就是警察,但没一个有传奇色彩,全都像是传说背后吃五谷杂粮的原型人物。当然这种对传奇色彩的消解,是和导演想表现的荒诞性挂钩的。影片有三条故事线,不像昆汀电影中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逃出水泥地]是三条线齐头并进,最终汇合成一条。02第一条是老警察布雷特的故事。荒诞之处在于,这个孤介的老警察,最终成了罪犯。作为老刑警,三十多年来他立了很多功,却因为不懂得圆滑处世而劳碌不得志。比他更糟糕的是他的妻子,一位饱受疾病折磨的、退役的警察,还有他第五次遭到不良少年骚扰的女儿。因为没钱,所以住在治安混乱的社区;因为没钱,妻子吃的都是止疼药。被停职六周,直接把布雷特逼上了弯路——他盯上了一个犯罪团伙,想要抢劫他们。第二条是黑人小哥亨利的故事。他进监狱是常事儿,有个吸毒卖淫的妈,有个坐轮椅的弟弟。但他一直都是小偷小摸,从未想过“干票大的”。刚出监狱不久,发小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好活儿,只当司机就有一笔大收入,对方还承诺了:绝不杀人。这个司机,就是给布雷特想抢劫的犯罪团伙当的。第三条是犯罪团伙的故事。犯罪团伙的专业素养十分过关,属于冷血到令人发指,刀起剑落,不留痕迹那种。片中所有硬核画面都是他们提供的。爆手指——爆头——爆两个头——无所不用其极的犯罪团伙有什么荒诞的呢?他们最荒诞。比如说,本来想枪毙了没用的帮手,不留后患。结果对方把重要钥匙吃了。这不算完,还不小心呕吐出来一次,又拿起来吃了。要是像[电锯惊魂]中受害者被迫从活体里取钥匙也还有些紧张感。可在冷血的杀手心里,一具人的尸体和死猪没差多少。除了恶心只有恶臭。这种荒诞就像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魔头被小混混挠了脚心。03[逃出水泥地]挺政治不正确的。美国警察“暴力执法”是件特常见的事儿,也经常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去年7月,一则视频在脸书上大热,就是警察对未成年人暴力执法,使用了手枪、电棍等武器。曝光、网民的愤怒直接导致警察被降级并接受调查。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舆论方向发生了转变,那就是这群未成年人全部是问题少年,其中一名还是非法入侵的嫌犯,录视频的是嫌犯的哥哥。[逃出水泥地]就从警察个体角度来看“暴力执法”,显露出舆论愚蠢的本质。除了替“暴力执法”的警察伸冤,影片还涉及了种族敏感话题。一般对于种族问题,电影都是在对抗偏见的,就像[美国X档案]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新纳粹分子——消防员父亲在执行任务时被黑人枪杀了,仍然还能摒弃前嫌。[美国X档案]豆瓣8.5 IMDb8.5然而黑人犯罪率高是不争的事实,黑人社区不安全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固然亟需改变,未来也许会不同,但在当下事实就是事实。2013年的受害者种族与嫌犯种族,总人数仅占13%的黑人罪犯数量与白人基本持平由于政治正确的问题,在影视作品中很少有关黑人犯罪率的讨论。[逃出水泥地],却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话:“在住进这里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像其他退役警察一样,是个种族主义者。但现在看来……我们必须搬家了。”影片所表达出的所有观点都是从个人立场出发的。所有话痨式的、对于敏感话题的讨论,都和吐槽“你为什么不给我买一杯咖啡”一样,只关乎切身实际的个人,无关政治正确与否。使整个故事布满黑色、成为荒诞之作的结构基础,本来就是实实在在且阴暗的——金钱。金钱把三条故事线吸引到一起,使三方势力开始对抗。老警察布雷特从前也和和罪犯斗智斗勇,但那是因为正义与对警察身份的忠诚,现在是为了金钱;黑人亨利为了钱而来,却马上要送上命,但只要有活命的机会,他还是不放弃金钱。他们各有各的遭遇,各有各的不得已。就像布雷克选择以暴制暴对待毒贩一样,不过是这次他做了更极端的选择。最后一切的不得已都以金钱为中心,每个人的主观意志都被金钱蚕食殆尽,所做出的选择都被钱决定,不由自己。这种被动令人物卑琐,所以影片中没谁有光环。要是部小说,那肯定结构精巧,语言流水账。似乎只有罪犯团伙没有被金钱扭曲,他们一直是扭曲的。影片对他们的嘲讽最彻底,都没被当做人来刻画,一个个都是机器,连五官都没有。[逃出水泥地]是部讽刺辛辣又在不断否定自己的电影。你刚刚还在同情正直的老警察,接着他就成为了罪犯。面对有难处的恶,就该同情吗?有难处的暴力执法和有难处的犯罪有差别吗?在本片中,道德判断失去标准,政治正确沦为笑柄。极恶没有好下场,存留的仁慈却更加愚蠢。尤其结局,实在值得寻味。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175ku.com/3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