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网站制作(互联网)

互联网+,拓宽致富门路——两当脱贫攻坚报告之四 “通过电商,我先后帮助上百户村民销售香菇、木耳、土蜂蜜、狼牙蜜、核桃等农产品4万多公斤,土鸡蛋9万多枚,累计销售额400多万元。”说话的是两当城关镇“80后”青年王小艳。 搭乘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这几年,王小艳不仅开网店自己增收,还帮助带动农户一起致富。“以前农户家的土蜂蜜一斤也就卖个30多元钱,现在通过电商一斤可卖到60多元。”王小艳说道。 王小艳的事迹在陇南不是个例,在两当更不是首例。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将“互联网”与“扶贫”联系在一起:“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 近年来,陇南立足“富饶的贫困”实际,顺应互联网大势,抢抓先机,勇立潮头,用互联网思维,以“433”发展战略为指引,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把电子商务作为“三大集中突破”之首,拉开了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的序幕。 两当借力而上,迅速行动,将电子商务作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认真谋划,多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家家网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网货供货平台迅速崛起,陇南的农特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走出深山,远销海内外。 电商,成功实现了陇南特色资源的效益转化。陇南,创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两当,借力电商发展的东风,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抢抓机遇、扶持引导,电子商务趟出了扶贫新路 “原来只能自家吃的东西,现在不仅卖出去了,而且还卖了个好价钱。”庞香笑着说道。 庞香是一位全职妈妈,也是两当云屏乡“竹林小院土特产”微店的店主。庞香说,随着县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让她有了开网店的概念和动力,并最终成功付诸实践。“如果没有经营微店,哪会有这么好的收益!” 确实,这份高收入的背后,是两当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全力推动电商发展,将优质农特产品与外面大市场有效对接的结果。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来激励人们紧紧把握代表着人类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机遇。 两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就自然资源来说,这里却山清水秀,有着狼牙蜜等14个已申创成功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资源。 遗憾的是,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优质的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无法走向全国市场,卖不出好的价钱,自然无法带动当地的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虽然“富饶”,但仍旧贫困? “好在电子商务的出现让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两当县电商中心主任程奎介绍说,电子商务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创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路径。 特别是近年来,两当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贯彻落实陇南“433”发展战略,通过打开思想解放一个总开关,推动网商规模、发展质量、扶贫效益三大提升,完善行政推动、网货供应、配套服务三项体系,强化电商团队、微媒助力、典型引领三轮驱动,快速实现电子商务集中突破。 两当先后印发《两当县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为电商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协调金融机构向电商企业和网店发放贷款1500多万元,为电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突出将贫困村群众、两后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以及其他农民网店作为培训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商扶贫培训活动,为扎实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 据统计,截至2017年,两当全县共开设网店437个,电商销售额累计达到2.08亿元,组织电商业务培训12774人(次),带动就业5832人。  电商专干宋慧琴,身残志坚王晓江,农家女庞香……一大批干部群众通过触网、学网、用网,打开了发展的“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致富之门”,并积极参与到电商扶贫中来。 夯实基础、市场运作,群众的“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 仅去年,两当县金洞乡就开办标准化电商网店12个,手机微店53家,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推出“秦岭深处生态特产、来自红色两当的礼物”“秦岭深处两当生态土鸡”两个众筹项目,筹集资金8万元。 “我们突出发挥电子商务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助力作用,探索建立电商网店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电商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特产品。”金洞乡电商专干宋慧琴介绍说,2017年全乡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7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 不仅金洞乡,近年来,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两当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助力的“五位一体”电商发展格局,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加强网络建设。 截至目前,两当已建成集仓储包装、物流快递、平台建设、配套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县电子商务孵化园,构建网货供应平台6个,完成入驻企业和合作社14个、快递公司4家。 依托狼牙蜜等14个已申创成功“三品一标”农产品资源,两当县筛选出具有县域鲜明特色的农特产品10类,实施兴源中药材饮片厂、黄波菌业、环宇有机农业等7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建工程,对十大特色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仓储、统一发货,创建了“狼牙”“蜜相蜂”“登真缘”“广香玫”等一批较为知名的农产品电商品牌。 投资6662.89万元,实施了农村宽带普遍服务试点项目,两当全县116个建制村已实现有线宽带网络、3G/4G、2G无线语音信号全覆盖,覆盖率达100%。 以贫困村为重点,两当大力扶持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加快推进村邮站建设,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品配送,初步形成了县有配送中心、乡村有配送站点的配送网络,有效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与此同时,突出市场运作。组织25家电商网店入驻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和合作社参加省市电商节会,引导全县个人和企业在淘宝、阿里巴巴、三维商城等国内电商营销平台发展电商网店400多家。充分利用青岛莱西市对口帮扶机遇,在山东莱西建立两当农特产品体验店,搭建与两当县农特产品企业合作平台。 “为充分发挥我县绿色农特产品品质和价格优势,我们还积极拓展海外渠道,通过敦煌网、阿里巴巴国际站,将木耳、香菇、蜂产品等优质农特产品销往韩国等地区,提高了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程奎说道。 “原来是群众有什么就买什么,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种什么。”程奎说,通过电子商务,群众的眼界更开阔了,脱贫致富的思路更活络了,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资源和产品,也一批批走俏网络,转化为巨大的现实财富。 创新发展、纵深推进,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更高效服务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不仅激活了两当的资源优势,也“火”了旅游产业。 两当红色福地、绿色家园的金字招牌更加响亮,衍生出生态观光、养生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直接带动478户2000余人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当然也不止是“互联网+乡村旅游”,近年来,陇南借助互联网,在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精准扶贫精细管理、精确瞄准、动态监测,推动了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 “我们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研判帮扶措施,并根据驻村干部的实时监测,及时更新脱贫动态,着力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扶贫决策,为全县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两当县相关负责人章庆庆介绍说,目前,两当贫困人口相关信息已全部录入大数据平台并实现动态更新。 与此同时,两当积极利用新媒体,注册政务微博210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81个、政务网站28个等,结合特色产业上市的不同时间,全面推进狼牙蜜、食用菌、中药材、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在此基础上,两当还组织开展了“我为两当山珍做代言”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推介两当农特产品机制,有效提升了两当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借助互联网,陇南在打造网上办事平台、便民服务平台、阳光政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一张网”办理,使网络成为干群互动交流的新平台,使网络问政、议政、理政成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陇南特色的“网上群众路线”。 两当,亦在其中。 打开陇南发布、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两当的村民们不仅可以自己组建“朋友圈”和“网上村庄”,通过互联网“睁眼”看世界、掌握致富经,还可以一键反映问题; 打开云屏乡微信公众号,在微官网窗口,脱贫攻坚、惠农政策、特色旅游、政务公开、纪检监督、干部考核等多个板块的内容,被分类归纳整理,群众可以随时调阅查看…… 两当人民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与实惠,互联网也成为连接两当群众和政府之间的“高速公路”。 “互联网的充分应用不仅鼓起了群众的‘口袋’,也丰富了群众的‘脑袋’,更转活了群众的‘思路’。”程奎感叹道。 如今,在“互联网+”机遇下,两当率先摘掉了“穷帽”,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镌刻下历史性的印记。但两当干部群众深知,脱贫摘帽并不是最终目的,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才是奋斗的目标。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两当乃至陇南人民必将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迎接机遇,直面挑战,书写“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篇章。(韩县银)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175ku.com/38060.html